歷史沿革
(一)開山祖師於民國四十六年創辦「新竹女眾佛學院」
民國三十八年,許多法師隨著政府從大陸來到台灣,輾轉到達新竹,其中有太虛大師的第子大醒法師,他到台灣後不久,就向政府申請成立一所培育僧才的佛學機構「台灣佛教講習會」,吸引大批青年學僧,如星雲、了中、印海法師等數十位青年法師前來聽課。可惜在開辦半年後,因大醒法師往生而告停。
「台灣佛教講習會」停辦後隨即由台灣省佛教會承接主辨,於民國四十年春發函各縣市佛教會招收學僧,又專程從香港禮聘演培法師來台主持教務。此次重新開辦講習會,就讀的學僧主要則以台灣的青年學僧為主。由於演培法師,堅持主張男、女二眾一定要分班,所以尼部就被分置於中壢圓光寺;而男眾部設置於新竹青草湖靈隱寺,學僧有晴虛、聖印等數十位法師。
第一屆「台灣佛教講習會」於民國四十三年畢業,因經濟問題,在民國四十六年才重新招生第二屆,男眾部繼續由靈隱寺提供場所,易名為「靈隱佛學院」,由績明法師擔任教務主任;女眾開辦地點則改在壹同寺(舊寺),名為「新竹女眾佛學院」,教授佛學課程的老師,都是禮請福嚴精舍的法師支援。
「新竹女眾佛學院」是台灣佛教首次正式開辦的女眾佛學院。院長為印順導師,副院長為演培法師,教務主任為妙峰法師,玄深法師則擔任訓導主任一職,參與學生之生活管理,輔導教化學生。可惜後來由於經濟問題,所以只辨一屆三年後就停辦了,培育學員達四十多人。
佛教講「諸法無我」,緣起緣滅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。雖然玄深法師本身對「寺廟學院化」已有深刻體驗,又在日本觀察佛教興學的精神,但促成法師毅然興辦「新竹女眾佛學院」的動力卻是印順導師與演培法師,因為印順導師觀察到民國四十年代的寺院,大都由女眾住持,她們勤勞節儉,將道場整理得清淨莊嚴,一生歲月全奉獻在佛教。導師看出這股力量,認為寺院的運作,弘揚佛法功能更不可缺少,為了培養此能力,得成教育著手。演培法師則是正式向玄深法師提議辦理女眾佛學院者,雖然當時的經濟不寬裕,但玄深法師仍毅然投入,無怨無悔的培育僧才。
(二)如琳院長於民國九十一年復辦「壹同女眾佛學院」
如琳院長畢業於福嚴佛學院女眾第一屆,與其師玄深上人一樣,相當重視僧伽教育。由於福嚴佛學院女眾只辦到第六期,到了第七屆,又由女眾轉換為男眾。如琳院長認為眾生是平等的,看到男眾有好的學習環境,認為假如女眾也有的話,那就是平等了。於是去請教一些長老,長老們都說壹同寺的地緣是天下找不到的。為延續福嚴女眾教育理念,也恢復民國四十年代「新竹女眾佛學院」辦學精神,如琳院長決定辦理女眾佛學院。為辦好佛學院,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環境,不能有所參雜。於是,就把原有的舊房子一直去改變,改變到現在學院所使用的環境;雖然不是很大,不是很寬闊,但是「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」,圖書館、教室、寢室、齋堂、大寮、活動的地方、淨房等一應俱全。 「壹同女眾佛學院」於民國九十一年正式成立,學生來自海內外,課程含括三藏典籍、梵巴語文、英日文、教史教制,古文書法、太極拳等。教師以福嚴佛學院的法師為主,亦禮請外界一些學養俱優的師資。對於學生,除在課業上嚴管勤教外,也重視僧格人格的養成,以身教、言教、境教陶冶,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,畢業後回到原來的常住,常住師長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,亦讚嘆有加。
辦學理念
(一)本院乃佛教人士創辦之教育園地,故一切宜遵佛陀教法,作為教育方針。
(二)本院教育宗旨:以傳統中國佛教之叢林教育為典範,依戒定慧三學總持,培育悲智相成,解行兼修之真實正法僧才,期能住持正法,續佛慧命。
院訓
院歌
E調 速度=82 詞:釋惟智 曲:張剛、張平
夕陽餘暉映觀音 香煙裊裊繞寶塔 沁心甘露灑竹林 和風習習送紅亭 我們一同 壹同來播種 我們一同 壹同來修學 苦集滅道泯惑業 十二因緣明三世 智慧雨 般若花 行聖道 除憂苦 我們一同 壹同來耕耘 我們一同 壹同來奉獻 慈悲喜捨憫眾生 常轉法輪湣有情 菩提心 菩薩情 行四攝 修六度